Arts Empowering Lab
內港社區小誌作品展
Inner Harbour Zine Exhibition
展覽介紹
「內港社區小誌」計劃,由弘藝峰創作社主辧,以社區藝術活動為定位,目的是將社區的面貌與故事,以視覺藝術「活化」,透過創作小誌,深刻地記錄、生動地呈現,保留有價值的、具時代性的記錄。內港沿岸區域,南起媽閣,一直通往沙梨頭街市,沿線內街窄巷縱橫,為澳門具城市發展痕跡的舊區,於產業脈絡、人口特徵、地理環境、經濟及生活情況等,均與澳門大環境的發展存在距離及差異,然而,區內又零星保留着特定的歷史文化價值及其獨特性,以及很多值得被記錄下來的故事。
幾經思考,我們找到了一種可以呈現內港社區多樣性及複雜性的藝術形式——小誌(Zine),去記錄及思考我們與這個社區的關係。「小誌」是內容與形式自由的獨立出版物,類似手作藝術品的紙本,依照作者的喜好與創作意圖少量印製,着重作品想表達的訊息。由材料質感、文字氛圍、繪圖筆觸,到創作的選題,「小誌」像是一趟充滿驚喜的閱讀體驗,透視出一種心境、一段故事、一抹風景、甚或一個時代的刻畫。
計劃透過公開招募創作人,邀請他們參與一系列的活動,藉此深入探索內港區各式各樣的題材,並將各自心裡的內港印象創作成小誌作品(Zine),以展覽形式呈現。透過小誌作品的描繪,邀請公眾走進內港社區,細味作品記錄的街角,與作品所刻畫的故事主角聊聊天,建立雙向的互動。
「內港社區小誌」作品展,展出一眾創作人以內港海岸線、舊城基理、行業印象為主軸去創作的小誌作品,題材多樣化。同時,展覽期間亦會舉行相應活動,讓更多市民能參與其中,了解及關注社區的發展。展覽亦設有「小誌製作區」,歡迎公眾齊齊動手創作小誌,並可以放置於「Zine現場創作展示區」一同展覽。
策展人的話
「社區藝術」從不是一個容易的課題,從決定進行「內港社區小誌」計劃開始,直到現在,我們仍在摸着石頭過河,每一步都是嘗試。曾經很擔心,到底我們描繪出來的內港,就是它真實的樣子嗎?我們接觸到的人,足夠代表性了嗎?我們從旁觀者角度去認識的內港,挖掘到深處了嗎?除了對創作的熱誠,進行社區藝術計劃還需要多加一份責任。
「內港」於我,是童年窗外的風景,似是近在咫尺,卻總在高處眺望。司打口、下環街、媽閣,一切總是如此熟悉,拿舊日子作比對,既變了,也沒變。老店小攤依舊營業,只是按街道的規劃換了位置、或搬進街市熟食區;街巷依舊人來人往,但增添了陌生的外地面孔;巴士上依舊擠滿學生,但校服已換過幾遍。常以為「風景轉但人情未變」,搬離十多年後,仍然記憶猶新的卻是各式店舖的位置、從前愛吃的小食、以及那條穿街過巷的巴士路線。
於是,我帶着一點點期盼、一點點傷感,重新走進這個往日的生活區。果然值得關注,人口結構、產業困境、衛生醫療、公共空間、交通基建、海水倒灌等,問題處處可見。天鴿過後最大的感觸,並不光是內港的災情,而是蜂擁而至熱心幫忙的人潮散去後,這一區又回歸沉寂,在城市發展中被遺忘的問題,仍舊沒有被處理。聚焦後的失焦,更顯蒼涼。
有的人拼命想離開,換個更衛生舒適的環境生活;有的人大半輩子都植根於此,寧願留守內港活到盡頭。來自不同背景的創作人,用Zine呈現了他們心中對內港的想法,不論是否內港人,也值得細閱。透過「內港社區小誌」發掘的、記錄的、延續的,除了舊區情懷,我更希望是對未來的展望、是啟發改變的動力。
陳詩琪
自小住北區的我,第一次來內港是要換回鄉證,之後是坐船去香港,去過媽閣廟、海事博物館等參觀,都是點對點,沒有走入沿岸碼頭及橫街裡。第一次真正入內港生活區已經是中學了,但只是以坐在巴士車箱裡路過式去看這個區,那時入到下環街眼睛就立即發亮,才知道澳門有一個地方窄窄的馬路兩旁全是密密的街邊檔口,很有風味!因為喜歡唐樓的關係,獨立生活之後搬過中區,再次搬家就到內港的司打口,那時住五樓而且有天台,可以看到整個內港的狀況,鐵皮屋頂也在眼前出現,朋友上來我家天台說:青洲在那邊哦,我說那邊已經是灣仔,原來真的那麼近,原來澳門真的那麼細。2003年那年經濟很差,下環街的飯盒檔買三餸飯是七元送例湯,很大盒夠兩個人食一餐,那時開始生活圈在下環街,之後搬到風順堂區,也是經常到下環街。
上一年計劃做內港這個社區藝術活動就覺得親切無比,後來又發覺澳門雖小,內港也只是其中一個小部份,但它內裡的歷史、行業、建築、文化,及人口的轉變等都比任何一個區多樣化,而且由沙梨頭到媽閣,區份之間的呈現有一樣亦有不一樣的狀況,這個被形容為逐漸衰落,並且因為水浸越來越嚴重而加速。但又因為相比其它區,樓價及生活消費較便宜吸引了大量外地勞工居住的區份,又產生另一種活力。這次選用小誌(Zine)這種門檻底、自由度大、可變性高的作品方式呈現,來表達內港社區,又以公開招募形式,以不同類別的人一齊做的藝術創作集合在一起,對我來說是一種試驗,期待這種實驗再延伸下去,可能最終沒有一個答案,就是去做、去行動,記錄內港這個特殊地區,與急速城市化的澳門各區所呈現與別不同的改變。
施援程
參展人:
洪家樂 & 吳文政 | 鄭志偉 | 譚頴盈 | 彭燕儀 | Carrie Chan | 小萍 |KATERINA KAM | 大耳牛 |爵士奇 Jansky | 啞花 | 鄧錦珊 | 迷你/Mini |Flora Fong & Queenie Fok Wai Peng | 郝元春 |洋小漫 | 施明坤 | 蔡寶華 | 林嘉宜 | 梁飛燕 |周舜櫻 & 黃美恩(下環浸信會社會服務中心2018年暑期兒童成長班) |Belinda Chim | Aquino da Silva | 楊冠瑩 |楊駱 | 施援程 | 陳詩琪
展覽期及地點:
8月4 - 30日 | 沙梨頭圖書館
9月26日 - 10月31日 | 下環圖書館
主辦 Organizer:弘藝峰創作社 Arts Empowering Lab
贊助 sponsor:文化局 Instituto Cultural
aelart.com
facebook.com/AELartMO
instagram.com/aelartmo
開幕及講座相片 |Opening and talk photos :
https://www.aelart.com/news/inner-harbour-zine-14
媒體報導 |News report:
Montra do Lilau - 'Exposição - Inner Harbour Zine' TDM - Canal Macau, 26 Setembro 2018
http://www.tdm.com.mo/c_video/play_video.php?id=38330
《澳門人澳門事》第1786集 記錄。內港 2018-07-13
2018-06-21,TDM澳門早晨藝絮中介紹內港社區小誌,由5:35開始:
http://www.tdm.com.mo/c_video/play_video.php?id=37765
澳門日報 15/10/2018 D3 藝海版 文:車點心
Artists make a ‘zine’ about Inner Harbour
The macau post daily, 2018-08-24
星報,2018年08月06日
市民日報,August 5, 2018
ZA誌,作者 L. W. Flora -八月 5, 2018
華僑報,2018-08-05
Exposição | “Inner Harbour Zine” mostra Porto Interior através da arte
Hoje Macau,ANDREIA SOFIA SILVA, 3 Ago 2018,em Eventos
澳門日報,2018 年7月13日,第D03版:藝海
漫遊內港,細聽漁業變遷——記“內港社區小誌”活動
11.7.2018,澳門正能量協會